伍迪·艾伦的“纽约故事“

纽约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城市之一了,哪怕你没有来过这里,也一定在电影里见过这座城市。如果你初到纽约,一定得花上好一段时间去细细品味这座城市,去探寻那些导演们和作家们所钟情的角落。

若说著名美国导演、编剧伍迪·艾伦是最地道的“纽约客”,相信一点不为过。伍迪·艾伦在纽约出生、成长、求学、写作、表演、拍电影,他对纽约有着超乎理性的热爱。

伍迪·艾伦的电影属于年长的男子、年轻的女子、神经质的Loser(失败者)、建筑师、作家或是戏剧工作者,还有附庸风雅的知识分子和生活舒适的波西米亚中产阶层,他们悲欢离合的故事就在曼哈顿这个狭长的剧场中上演。这些故事并非百分之百照应现实,却又真实存在。它们像万花筒一般缤纷诱人,却也使人困惑。

作为一个外来者,我们循着伍迪·艾伦的成长轨迹和电影场景,也可以还原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纽约。

重返布鲁克林

伍迪·艾伦生于纽约市的布朗克斯(Bronx)区,在布鲁克林区(Brooklyn)长大,远离纽约的中心曼哈顿。他是犹太移民的第三代,父亲做过推销员、珠宝雕刻师、出租车司机和调酒师,这种不安分的性格似乎遗传给了伍迪·艾伦,后来他也在不同的工作间转换。他的母亲则对儿子缺乏耐心,伍迪·艾伦小时候挨骂挨揍是经常的事。混乱的生活、拥挤的公寓、吵闹的家庭为他日后写故事、创作脱口秀和电影剧本提供了足够的题材。16岁时,他就在纽约当地的报纸《纽约每日镜报》(New York Daily Mirror)上发表了第一则笑话。

从纽约大学退学后,伍迪·艾伦开始为电视节目写脚本,包括广受欢迎的《你的演出的演出》(Your Show of Shows)。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伍迪·艾伦很快厌倦了这份工作,又转行尝试脱口秀,不出意料地大获成功。那时候的他,恐怕没有预料到拍电影会是他而立之后才开始从事的事业。

伍迪·艾伦在布鲁克林度过了十多年混乱而复杂的日子,简单的日常生活和微小不经意的乐趣同时存在。周末的时候坐地铁到布鲁克林道奇队的主场埃比茨球场(Ebbets Field)看一场棒球比赛,偷偷地把球场的土装在白信封里带回家,是他的乐趣之一。要沿着伍迪·艾伦的足迹一一翻开这些乐趣,未免过于琐碎,虽然不似曼哈顿那样声名在外,但布鲁克林绝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奇之地,不妨从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地点,勾勒出伍迪·艾伦曾经生活过的布鲁克林。

这个寻访之旅应该从布鲁克林大桥开始,这条横跨东河、连接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的重要通道在电影中的上镜率颇高,其中就包括伍迪·艾伦执导的《曼哈顿》。它是美国最古老的一座悬索大桥,已经历了130年的风雨,通过行人、马车、汽车甚至高架轨道,堪称纽约城市规划发展不可或缺的见证者,美国国庆日的焰火也曾经在它的上空绽放。

从曼哈顿下城上桥,步行不到半小时,就可以抵达对岸的布鲁克林。大桥下,布鲁克林一侧的码头已经开发变成公园,在此观赏大桥和曼哈顿全貌再适合不过。最惬意的时刻莫过于夕阳西下时,坐在布鲁克林大桥下的咖啡厅,眺望落日慢慢隐没在曼哈顿的楼群身后。等到夜色降临,看大桥亮起灯,对岸的高楼披上璀璨的灯光。或是在大桥下生意火爆的披萨店大快朵颐,然后到几街之隔云集了画廊、剧场、书店等文艺场所的邓波(Dumbo)区闲逛。

布鲁克林也容纳了众多艺术家,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地区就是其中一个聚集地。喜欢复古风格的人,可以在周末拜访威廉斯堡,琳琅满目的复古服饰店和跳蚤市场会让爱美的人们流连一整天都不肯离去。如果在春天,可以往布鲁克林的东边再走一点,暂时告别都市的喧嚣,到布鲁克林植物园呼吸新鲜空气,那里的樱花被认为是春天的纽约最不可错过的景致。

现在,昔日布鲁克林的生活已经距离伍迪·艾伦很远,但他的记忆仍然存在于影像和文字当中。2011年,一家电视台还拍摄了名为《伍迪·艾伦重访布鲁克林》的短片,沿着他成长的足迹四处寻访。

    “纽约客”的“舒适地带”

不到20岁时,伍迪·艾伦离开了布鲁克林。他一开始租住在公园大道(Park Avenue)和六十街交界的一居室公寓,每月交125美金的房租,这也许是他生活最大的一个转折点——成为一个真正的“纽约客”,后来他那些大量出现曼哈顿形象的剧本、杂文和电影才有了存在的可能。

伍迪·艾伦对曼哈顿最初的印象其实来自于小时候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披着貂皮的曼哈顿人凌晨从酒吧归来,或是在醒来时用床头的白色电话机打电话。“人们晚上去剧院、去酒吧,然后穿过中央公园回家。我希望他们不要为生活恐惧。” 伍迪·艾伦这样想,也这样写、这样拍,“透过玫瑰色的玻璃观看纽约”。

但是现实生活中,伍迪·艾伦的曼哈顿生活要简单得多,他坦言自己很少跨出“舒适地带”。在Michael’s Pub里演奏单簧管、在Elaine’s餐厅吃饭的那些日子,是他在纽约最安宁的时刻。可惜Michael’s Pub已经成为历史,而Elaine’s餐厅则在老板去世之后关张。

意大利餐厅Elaine’s坐落于纽约巨贾名流聚集的上东区。甫一开业,伍迪·艾伦就成了这儿的常客,这里也变成了他作品和生活中都不可抹去的一部分。他的代表作《曼哈顿》就从这里开场,由他本人出演的作家在餐厅里絮絮叨叨地透露自己正在与一个17岁的、“还在做作业”的姑娘约会。

伍迪·艾伦谈到餐厅老板Elaine Kaufman时曾说:“她是一个忠诚的朋友。”“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我每天都上那儿吃晚饭。”除了《曼哈顿》,伍迪·艾伦还在这个餐厅里拍摄过其他的电影。

Elaine在2011年去世,餐厅也难以为继了。“没有了Elaine,Elaine’s也就不复存在。”当时正是伍迪·艾伦的新片《午夜巴黎》在法国亮相的时候,片子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得知Elaine去世的消息,伍迪·艾伦除了震惊之外,几乎没有办法去思考这件事。后来谈起这位故友,伍迪·艾伦说:“有一段时间,那里对我来说就像家。”这也许是他对Elaine’s最好的注解了。

伍迪·艾伦对爵士音乐的爱也始终如一。他很早就开始吹奏单簧管,曾经在Michael’s Pub演奏了25年,直到酒吧关门。现在每逢周一,只要人在纽约,他还会在Café Carlyle咖啡馆,与新奥尔良爵士乐队Eddy Davids一起演出,这个安排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

想想看,当你坐在酒吧里,忽然发现伍迪·艾伦提着皮箱、冷不防地出现在你旁边,在距离你不到一米的地方吹奏单簧管。对于初到纽约的人来说,这大概会是你在纽约所能遇到的最“超现实”的事情了——尽管这美妙的体验会花掉你至少135美元。

 曼哈顿的日与夜  

伍迪·艾伦的大部分电影都诞生于纽约,无论是富于浪漫情节的喜剧、暗黑忧郁的戏剧、音乐剧,甚至带上动作片元素的电影,一律都被刻上了纽约的印记。比如《开罗紫玫瑰》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讲述了大萧条时期的纽约,《无线电时代》(Radio Days)则映射了他在布鲁克林的生活,顺带怀念了一把对他无比重要的电台。即使到国外拍摄电影,伍迪·艾伦特有的美式幽默也从不缺席,拍出的片子还是有“纽约客”的味道。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能将纽约最吸引异乡客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主要得归功于曼哈顿的城市建筑群,导演不需要费多大的劲儿,就可以找到上佳的拍摄场景,观众们完全可以随着主角的脚步体会到一种穿行纽约的感觉。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曼哈顿的不同社区有着迥异的居住人群和风格,从金融才俊云集的华尔街到熙熙攘攘的唐人街,从中城的商务区到西村的艺术家聚居地,也就十几分钟的功夫。

和曼哈顿人一样,曼哈顿的规划也并非一成不变。伍迪·艾伦的早期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标志性地点现在已经消失了,伍迪·艾伦会悼念他们,但也坦然地接受这些变化,包括接受自己无法跟上这种变化的频率。人们在几十年后再重新欣赏他的旧作,在脑海中想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应该是老爷子所乐见的。

现在,曼哈顿人正在有限的空间里,绞尽脑汁地寻找新的乐园,越来越多的楼房顶层被餐厅、酒吧、会所利用起来。从曼哈顿上空俯瞰,楼顶一个个绿色的小方块总会不期然地跃入眼帘。近年最值得称道的空间改造项目莫过于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它位于曼哈顿岛的西部,毗邻哈德逊河。这里曾经的肉食加工运输工业区被拆迁之后,原本运送货物的高架铁轨被改造成了公园,周边地区被铺上栈道、竖起围栏、种上花草,人们可以一边行走,一边观看街道的景致,顺便上旁边的切尔西市场购买各国食材和小玩意。

当然,被保留下来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仍是多数,曼哈顿北部占地843英亩的中央公园就是其中之一。从摩天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的瞭望台向北看,中央公园的绿地和湖泊镶嵌在一大片鳞次栉比的高楼群中,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就像一块瑰宝,它也成为纽约市民下班后和周末最好的去处之一。在夏天的中央公园野餐、读书、玩乐、听音乐会、看话剧,都是最惬意的事情。童心未泯的伍迪·艾伦喜欢让中央公园的动物园在自己的作品中出镜。在纽约市中心竟然能看到企鹅,光是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何他会如此热衷了。

夜晚的纽约与白日的喧嚣是不同的景象,但它并不静寂,只是少了脚步匆匆的上班族和游客。相当一部分上班族会离开曼哈顿这个狭长的小岛,享受繁忙之后的宁静,又或是换下正儿八经的套装,穿着随性地到酒吧跳舞。乐手们的一天则刚刚开始,里面也许就有伍迪·艾伦。又或者,你可以登上洛克菲勒中心的瞭望台,看一看这座淹没在华灯海洋之中的都市,它与想象中的景象别无二致。

  博物馆里的浪漫

伍迪·艾伦的电影里还有一位“常客”,便是纽约的博物馆,因为他本人是一个博物馆迷。事实上,博物馆从未在纽约人的生活中缺席,古老的文明和新鲜的创造力一直在博物馆中安然共存。

纽约的博物馆数不胜数,光是在中央公园周边,就有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惠特尼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每一座都值得花上三两天时间慢慢游览。它们的迷人之处,非得亲身前往才能体会。

伍迪·艾伦是大都会博物馆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忠实粉丝,也难怪他会把这里作为多部电影的场景。博物馆的展品穿越千年,浓缩四大洲的精华,不管你是现代艺术还是古典艺术的爱好者,甚至是对乐器、武器有着特别的爱好,都能够在大都会博物馆消磨一段时光,或者一整天都不为过。落日时分到博物馆顶层的花园小酌,那一刻仿佛坐拥整座被余晖温柔环抱的城市。

《曼哈顿》中出现过的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Guggenheim Museum)也很值得一提。这座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怀特(Frank Wright)设计的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作品,它的外观为白色的螺旋,非常抢眼。与几条街之隔的具有古典气息的大都会博物馆相比,古根海姆美术馆似乎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存在,它的内部空间非常开放,进入美术馆后,参观路径盘旋往上,内外浑然一体,抬头放眼望去,百幅画作尽收眼底。

从古根海姆美术馆往南走十个街区,便是另一座曾经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出镜的美术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比起前面两座博物馆,它的名气可能稍逊一筹,但是提起惠特尼艺术双年展,在当代艺术圈中可谓无人不晓。作为美国当代艺术展览的中心地带,它主要展出当今仍然活跃的艺术家的作品,对于历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独特的空间。

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可能更受小孩子的欢迎,家长们可以带着他们在博物馆里探索银河系、观看IMAX电影。另外,电影《博物馆奇妙夜》(Night at the Museum) 也曾在此地取景拍摄。《老友记》(Friends)的忠实观众应该记得,Ross和Rachel深夜探访博物馆观星、看恐龙的浪漫场景,同样发生在这座博物馆里。你也真的可以在夜间加入游览队伍,看看跟白天不一样的博物馆。

在拍摄于1979年的《曼哈顿》里,男主角Issac说:“纽约是他的城市,将一直是。”(New York was his town, and it always would be.) 这个角色由导演伍迪·艾伦本人出演,与其说是台词,毋宁说是他的内心独白。

对于伍迪·艾伦来说,纽约永远是他拍电影的第一选择,因为“在你生活的地方工作是种最奢侈的特权”。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写给纽约的一封情书,它仍在连载当中,至今尚未完结。


不约不写的懒人借Woody Allen抒发了一下对纽约的观感,容纳无限可能的存在,冲突与和解、局促与开阔、精致与随性等诸多对立品质和谐相处的当之无愧的宇宙中心,虽然称不上是理想的生活之地,常常想起了帝都。

待了三个月,足迹其实是有记录的,只要天气好的话,每周末都出门,博物馆、书店、集市逛得最多。方先生和V来过,也一起逛荡了好几天,拍了好多照片,比过去一年拍的都多,在Flickr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