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野心”变成中性词

“Age of Ambition” by Evans Osnos

“The People Republic of Amnesia” by Louisa Lim

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有一句流传至今已经烂大街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它似乎可以套用在许多场合,但当下的中国,却难以这样一刀切的下定义,前《纽约客》驻华记者欧逸文的新书《野心时代》也不过展现了其中的一些剖面——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相和信仰。在欧逸文看来,“野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与个人主义一样,在生机勃勃狂飙突进的时代,在“如今的中国,成了必须”。 Continue reading “当“野心”变成中性词”

贵国人的说话之道

“An Anatomy of Chinese: Rhythm, Metaphor, Politics” by Perry Link

为完成这本书,美国汉学家林培瑞掏出了钻研中文三十余年的积累——他的中文老师是语言学大家赵元任的女儿赵如兰。在这本新作中,林培瑞一本正经地分析起“社会主义好”、“家庭子女多,小康会滑坡”这些在中国人听起来似远又近的口号,如同剥洋葱一般,从用字、用词、韵律到隐喻,一层一层地解剖,直达核心的政治内涵。中国读者读到这本书,应该会一边读一边会心大笑。 Continue reading “贵国人的说话之道”

伍迪·艾伦的“纽约故事“

纽约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城市之一了,哪怕你没有来过这里,也一定在电影里见过这座城市。如果你初到纽约,一定得花上好一段时间去细细品味这座城市,去探寻那些导演们和作家们所钟情的角落。 Continue reading “伍迪·艾伦的“纽约故事“”

【译】人权活动家如何改变了美国外交政策

今天,世界人权的概念已经成为美国政治话语中的常规话题。美国人频繁地解读外国的发展——从巴格达的宗教歧视和暴力,到剥削孟加拉工厂工人、洪都拉斯的绑架和欧洲的移民限制——与人权有关(而且几乎肯定的是,从“侵犯人权”的角度),他们也期待美国的外交政策可以保护其他国家的人权。 Continue reading “【译】人权活动家如何改变了美国外交政策”

在旧金山追寻“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与一战后“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遥相呼应的崭新文学流派,如飓风一般席卷美国,以摧枯拉朽之势震惊世界文坛。这就是声名赫赫的“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Continue reading “在旧金山追寻“垮掉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