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Yoder/Polari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译自《纽约时报》2006年1月12日报道: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这是一则旧闻,关于麦当劳是怎样被迫从一座盛产好面包的意大利小城撤出的故事却从未讲述,现在就来讲一讲吧。
今天这个故事的所有元素与圣经里“大卫战胜哥利亚”的故事相类似:早被公认的大公司的傲慢、传统食物战胜产品化食物;只不过现代版的故事里,谦逊的灰发面包师“大卫”对抗的“哥利亚”是“四处扩张”的美国人。
当然,还少不了法国人。法国左翼反美报纸《解放报》上周完整报道了意大利南部城市阿尔塔穆拉发生的故事,连城市里的路牌都恰到好处地“欢迎”观光者来到“面包之城”。
据报道,麦当劳门口的红色地毯在某个晚上神秘地撤走,Zanardelli广场上巨大“M”字招牌悄悄地拆卸收起。窗户也被遮盖住,“就像一场厨艺大战后为牺牲者穿上了寿衣。”
《解放报》称,从今天起,阿尔塔穆拉不会再有巨无霸、麦乐鸡块和薯条了。
《解放报》和其他报纸、网络媒体报道这场不可抵抗的压倒性胜利时,忽略了一点:麦当劳于2002年12月结束营业,而那些报纸只含糊的提到“几个月之前”。
不管怎样,阿尔塔穆拉城的故事主角们都为这迟来的关注和故事的与众不同而激动,正是当地美食无意间促使了麦当劳倒闭。
“这是我们和麦当劳之间的一场小战争,”Onofrio Pepe说,“佛卡夏、香肠和面包就是我们的子弹。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和平战役。”他是一名退休记者,成立了本土美食协会。
阿尔塔穆拉有65000名居民,当中与Onofrio Pepe想法类似的市民结成了“同盟军”,他们为了捍卫本土食物和尊严而抗争。当地特色食物包括了一种叫cardoncello的蘑菇、佛卡夏和马苏里拉奶酪,而最重要的当属在意大利流传千年的粗粮面包。这种面包早在公元前37年就出现,由贺拉斯命名,因其独特性还受到欧盟法规的保护,“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面包,聪明的旅行者都懂得带上它做补给粮。”
Pepe说,2001年初麦当劳开业的时候他并不反对,甚至乐见麦当劳提供了25个工作机会,“刚开始看起来往现代化迈进了。”
但是接下来“现代化”似乎占据了控制地位:麦当劳的巨大“M”字招牌高高竖立在在旧城中心,跟附近13世纪的老教堂格格不入,黄色霓虹灯则24小时不停闪亮。佩佩先生说,因为光线的干扰,猎鹰都很少在旁边的树上筑巢了。
“城市好像被它占有了一样,这是一种挑战,不是怒气冲冲的、而是带着微笑的挑战,他们引进了他们的产品,我们也有自己的。”Pepe说。
当地人对麦当劳的开张表现出低调的反对,以此强调本土食物,于是这场战争毫无计划地翻开了另一章。
35岁的Luca Digesu是家族的第四代面包师,他在麦当劳隔壁开了Antica Casa Digesu面包店。他说,他并不是想挑战麦当劳,只是希望从光顾麦当劳的顾客那里吸引一点过来。
“我对麦当劳有点恐惧感,我害怕我们彻底被它埋没,害怕没有人注意到我们。” Digesu在店里接受采访时说。
短时间内,麦当劳确实吸引了阿尔塔穆拉的顾客,“麦当劳不愧是麦当劳。” Digesu说。
但不久以后,当地人还是更倾向于吃本地的快餐,就是Digesu接受采访时正在做的佛卡夏。这种选择部分出于经济原因:麦当劳一个汉堡的价钱就相当于一整块佛卡夏的价钱了。而且佛卡夏显然更受当地人欢迎。
面对这种状况,麦当劳也展开“反击”。他们邀请学校组织学生到麦当劳厨房参观,为过生日的孩子免费提供开party的场地,发放优惠券,还添置了电视供顾客观看足球比赛,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人们会去麦当劳看比赛,但比赛结束之后他们转身就离开,买佛卡夏去了。”Pepe说。
2002年12月,经营不到两年时间的麦当劳最终结束营业,公司称原因是缺乏盈利。原来店面的巨大空间被划分成两间,供牛仔裤商店和银行使用。三年前错过这则故事的意大利媒体而今将Digesu称作“现代大卫”,当Digesu被问到对此有什么看法时,他露出了笑脸。
“我喜欢这个称谓,我非常渺小,而麦当劳很庞大,但现在的比赛结果是1:0。” Digesu说。
麦当劳却不这么认为,“我们绝对没有被打败,” 麦当劳意大利区总裁Mario Resca争辩道,他说希望目前意大利国内现有340家麦当劳的数目能翻一番。“要说(结束营业)有什么意义的话,我感到自豪的是,本地食品作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正在受到欣赏,这意味着麦当劳刺激了良性竞争。”
但说到底,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麦当劳无法“征服”的地方。
巧合的是,麦当劳和Digesu店铺的业主都是Digesu的姐夫。他给Digesu提供优惠的租金,麦当劳却没有。
另外,本地食品物美价廉,代代相传几个世纪,人们早已把它看作是传统和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你可能会在当地公司的会议室里听到,人们并不把麦当劳当回事。
“大多数人都无法想象,麦当劳变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是什么样,”48岁的芝加哥企业家Patrick Girondi说,他已经在阿尔塔穆拉居住了15年。“击败麦当劳的并不是一个面包师,而是一种文化。”
原文地址:http://www.nytimes.com/2006/01/12/international/europe/12italy.html?_r=1
关于focaccia(佛卡夏):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caccia
关于David and Goliath(大卫与哥利亚):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and_Goliath
————————————– 报纸和电影的分割线————————————————
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个故事竟然尘封了三年才被发现,意大利媒体都干什么去了。法国《解放报》、美国《纽约时报》相继报道过后,导演动了还原事件的念头,拍出了这么一部《佛卡夏蓝调》(Focaccia Blue)
这是一部掺杂了大量访谈的故事片,或者叫Docudrama吧。就像NYT的报道中说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几乎战无不胜的“巨人”麦当劳闯入了一个面包远近驰名的小镇,最后却灰溜溜地逃走。至于现代“大卫”们的“小石头”是什么,是佛卡夏还是别的什么,没有点明,看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之后,自然知晓。
但是,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访谈和图像还原双方“交锋”的过程,未免太无趣。导演很聪明的使用了戏剧的方式将之呈现:一边是老实巴交面容干瘪的意大利男人,每天开三轮车采购蔬果运回店铺里;一边是风流倜傥红色西装的美国男人,驾驶着带语音导航的拉风黄色跑车突然打破小镇的宁静;他们中间牵扯着妆容精致身材丰满意大利女人,脚踩高跟鞋“哒哒”地踏过小镇的石板路。通过形态和色彩的组合,导演希望表达的隐喻昭然若揭,戏剧的冲突也不遮遮掩掩,画面剪辑配上欢乐的音乐,点儿打得太正了,很意大利。
而整部片子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食色性也”的内涵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意大利女人在家里给美国男人做佛卡夏,从女人的脸部特写切入,那令人浮想联翩的充满诱惑的表情,描写的却是揉面的投入,揉面的动作被放大、放缓,连嵌入番茄溅出的汁液都捕捉下来。戏剧的第二层冲突也此时降临,佛卡夏出炉,男人捏起一块,却将饼面上的番茄一颗一颗捏起扔掉,在旁女人的脸上顿时浮起不屑。场景并未变化,没有对话,情绪却已急转直下,强烈的符号暗示也加深了观者对这种情绪的解读。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成功抵抗全球化的赞歌,也有人说主题呈现得太不含蓄。将片子解读成反对全球化的一种胜利理所应当,这个宏大的主题分解成访谈和戏剧的两部分,避免了严肃,也能容观者一再慢慢咀嚼。NYT报道中最后一句话可以当做是给片子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打败麦当劳的并不是一个面包师,而是一种文化。”
当然,佛卡夏蓝调哼唱的也不仅仅是这种传奇的面包,而是流传千年性格鲜明的当地文化,与其说它歌颂了抵抗全球化,倒不如说它先酝酿了对本土文化自知自省的精神,以及自绝于“现代化”的一点点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