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神偷》最初其实是导演罗启锐的半自传散文集的名字,这本书在1996年由天地图书出版,后来他拍了部同名电影,人们才熟知这个带有童话意味的词组,并且纷纷把“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这句话奉为金句。
今天在书店读到了内地版的书,觉得把这句话安插到轻柔稀疏的文字里,也是适合的,它比电影讲述的罗家故事少了忧伤局促,多了开朗从容,每一篇文章只有寥寥数百字,对往事的追忆并不具体,甚至有些抽象,可它和两小时的电影一样,一点一点击打人心。
没来得及看完,匆匆翻过,摘下与生死百态有关的一篇,情绪的瞬间逆转,场景的似曾相识,不过是生活安排的巧合。
牵魂记
早晨赴陈百强的葬礼,傍晚往吴宇森的首映,出席的,尽都穿一样的黑礼服,穿插的,又尽都是相同的一帮记者,镁光灯“咔嚓”一闪,一天竟就这样跳接起来了—
哀愁的脸孔,变作欣欣的笑容,只有大伙儿的黑眼镜,仍默默地连戏。
有人说话有人不说话,有人做表情有人不做表情,花圈上花篮上祭帐上横幅上,字眼又仿佛都无可奈何的似曾相识:
“艺海星沉”、“载誉而归”;
“英年早逝”、“港人之光”;
“丹尼仔我们怀念你”、“Welcome Home, John Woo!”
—是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扶灵者就位的时候,跟电影开映前的酒会,同样地混乱慌忙,也许是猝然起风的关系,又或是你推我拥的挤迫,在首映酒会的时候,有一个记者,居然一手酒杯、一手记事簿地跑过来,边呷一口香槟,边跟我说:
“今天早上人太多,找不找你,如今补问一句,你对丹尼仔的离世,有什么感想?”
就像电影里,当一场戏过长时,将画面删短,剩余的对白拖落下场一样,剪画留声。